2008年10月26日星期日

投行背后困局 保荐人渐成昂贵鸡肋

投行背后困局 保荐人渐成昂贵鸡肋: c2 Y$ a, I( c2 R1 Q7 x: z
  保荐人身价依然坚挺,但不断萎缩的投行业务已经难以为继
; r9 P- Z9 o! I! C! N) V6 Q9 {( W" {( l  理财周报记者 王初虹/文 0 B8 F, o) k) t$ h0 @
  在前两年赚得盆满钵满之后,曾经令券商视为美味蛋糕的投行业务也逐渐令券商们消化不良。
4 f# n# k9 u1 T. A3 e) Y3 S  “手上的投行项目确实不少,可是监管层有意放缓IPO速度,所以项目的进展很慢,尤其是再融资项目更是难卖,大家见到都怕。”上海一家券商投行部的高级副总裁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6 k/ D; q* g/ ^
  不过,券商保荐人的日子却几乎一点都没有受到冲击。根据理财周报记者所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券商之间还在进行着保荐人的“挖墙脚”大战,保荐人的“行情”惊人地稳定。不过,在投行业务陷入困境的时候,保荐人也逐渐变成了压在投行心中的一块大石。
; |; |3 r3 O. k" _  保荐人收入逆势飙升
' T+ R6 _" Z6 W! V+ Q  投行业绩的下滑没有对保荐人的收入产生负面影响,相反他们的收入逆势飙升。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保荐人一般还是能拿到150万元的年薪。有些能力较强的保荐人甚至能拿到800万元。为了争夺保荐人稀缺资源,近期中小券商甚至开出不算项目提成第一年近500万的待遇。包括一次性300万-500万的“安家费”,再加上200多万元的年薪。 " }/ L! E$ R7 ^1 o4 y
  “在外请保荐人的成本太高,所以我们尽量自己内部培养,连我自己都冲上去考保荐人资格。”上述投行部老总称。“但是因为题目太难,第一年我没通过。”
6 P2 T0 ]' {. @! j1 C  保荐人之所以成为稀缺资源,同保荐人考试难度大关系密切。一直以来,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控制在5%左右的低水平上。 * M( ~1 V$ f5 u6 I4 u3 T: X
  按规定,一个承销项目必须配备两名保荐代表人,同一保荐人在做完一个项目等待审批时不能再签其他项目。“今年项目难发,有的半年发不成,两个保荐人就等于套在里面了。”这种情况中使券商对于保荐代表人的需求更加旺盛。 $ Z. U9 {. }7 O, `' j A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保荐人1000人左右,分布在66家保荐机构。但国信、广发、平安和中信四家大保荐公司的保荐人数量的占比约将近三分之一,资源的严重不对等更促使券商之间高薪挖角成为常态。
5 o7 P2 @- \, _3 S# m2 Q9 r: C  昂贵的鸡肋
, C5 F6 _3 C5 |$ _  一方面在不停地挖角,另一方面保荐人也让投行“爱恨交加”。“保荐人资格获得的方式是考试,一些保荐人除了考试能力以外,项目运作能力和开发客户能力并不一定很强。” ! l. u% {( c' t' v( E9 R/ K/ V
  “保荐人制度的实施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很多老的投行人士就全部退了下来。尽管他们很有经验,以往业绩也不错,但是觉得很难通过考试。如果考试不过,就无法拿到保荐人那么多的工资,不仅没面子,心里也不平衡。”海通证券一位保荐代表人表示。 9 ?$ W0 K6 @; E
  投行部管理者对于那些经验不足或者实战能力不强的保荐人,就像鸡肋一样,留下来用处不大,可是放走又觉得可惜。再从别处花费巨额成本挖角更觉划不来。
8 f6 r V% M, O4 W4 N+ S0 l. p  水平问题还是其次,保荐代表人的诚信至关重要。业内高薪使“很多保荐人都很散漫,把自己封为特权阶层。”以上投行部高级副总裁称。“他们把转会看作平常事,却很少承担责任。迄今为止,保荐代表人受到的最大处罚只是暂停三个月资格,因过错而被除名的一个没有。” 0 X, _9 |/ ^8 A) L
  投行困局 2 j8 Q1 c7 F/ C) B& f+ u/ B
  与此同时,投行自身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今年以来,新股发行速度逐月放缓。上半年共发行新股59家,平均每个月10家,而到了7月份只发了9家,8月份的发行家数更是降到了5家。这种情形使以收取保荐费和承销费的券商深受伤害。
( x0 p+ X7 l* a  9月9日,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控制新股发行节奏,平衡市场资金供求,尤其是对大盘股的发行将会更加慎重,这对券商投行业务无疑又是一记重棒。
' u! ~% Y0 d+ D$ B+ u3 O3 O# a' ^, T  “公司的几个大项目早已上发审会,但是离真正的发行还远着呢。”另一位上市券商投行老总上周透露,“到目前为止,一个大项目都没发成。”
4 {9 {% d- C( s9 Z7 {. Q1 `& s# F  更让这位投行老总不满的是,就在少数做成的单子后面,公司内部的利益分配制度也对投行部不公。据其介绍,如果因为项目卖不出去而造成承销商认购余股的话,在内部被视为投行部和自营部的“合作”,因为认购的资金由自营部门来出。不过,公司规定,如果包销赚钱就算自营部门的业绩,亏了就算投行的失职。“哪有这样的道理?”该老总愤愤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