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全球電池王比亞迪,四年躋身手機代工大廠 令鴻海跳腳的中國代工集團

預計售價約新台幣50萬元的油電混合車,以超低價先馳得點,也讓比亞迪贏得巴菲特青睞。(攝影●胡可)

九月二十七日,香港H股,股神巴菲特進場了!這次被巴菲特看中的標的,不是中石油,而是中國電子製造服務(EMS)集團比亞迪。巴菲特宣布旗下投資 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斥資港幣十八億元(約合新台幣七十五億元),買下比亞迪九‧八九%的股份,比亞迪四個交易日大漲八九%,股價一舉超越對手——鴻海旗下 的富士康。

速度戰打響名號 13年攻進電池、手機、油電車市場

全球產業界都在問,究竟是誰有這個能耐獲得股神的青睞?

十 月十二日,在深圳最大的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簡稱高交會),一個小個子走路疾如風,跨上一輛銀色油電混合車(編按:指能用電力和汽油兩種動力推動的汽 車),以極快的速度繞著場子跑了兩圈。這個人就是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上圖左),也是巴菲特青睞的關鍵人物,巴菲特說:「我對王先生過去的管理成績,印象 深刻。」王傳福今年十月公布的油電混合車,中國稱為雙模電動車,預估上市售價人民幣十一萬元(約合新台幣五十萬元),用家用電源就能充電,充一次電能跑一 百公里。

個頭只有一百六十五公分的王傳福,一個箭步跳上演講台,開口就是談比亞迪創造「深圳速度」。說起速度,王傳福創造的比亞迪, 十三年前,從人民幣二百五十萬元的資本做到今天人民幣二百一十二億元的營收,最近三年營收增加二三一%,而且快速在過去七年內,超越日本新力(Sony) 拿下電池冠軍寶座;四年內更攻進手機產業,讓代工龍頭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氣得跳腳;五年內做出讓巴菲特驚豔的油電混合車,以超低價先馳得點。演講中王傳福不 正眼向前看,喜歡斜視左前方扭著頭,臉上直接告訴你:「野心、狠勁和夢想。」

只有四十二歲的王傳福,憑什麼成為巴菲特的最愛,郭台銘的最恨?

王傳福家在安徽巢湖無為縣,這裡距離中國第一個民間百萬富翁──傻瓜瓜子品牌創辦人年廣九的誕生地,只有一江之隔。一九六六年出身的王傳福,是家中么子, 中學時就父母雙亡,從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系畢業後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二十六歲時便成為高級工程師、副主任;七年內,將鎳鎘電池的市占率做到 全球第一、在鋰電池的市占率做到全球第三。

安徽有句諺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也就是這種不怕死的冒險精 神,無為縣再出了一個富翁,而且在二○○二年比亞迪上市掛牌時,他更大手筆給旗下三十四位高階主管二二%的股權,一人至少分到人民幣兩千萬元(約合新台幣 九千五百萬元),王傳福的個人持股僅占二八%。

以郭台銘為師治郭台銘 拷貝富士康製程,搶走諾基亞大單

王傳福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本事讓郭台銘氣到上告中南海?

如果鴻海像是征服歐、亞、非洲的成吉思汗大軍,那比亞迪就是草原上飄忽不定的騎兵,他們用鴻海最擅長的策略和鴻海競爭。其他大過比亞迪數倍的對手被鴻海一一消滅,但比亞迪挑戰鴻海後四年,不但健在,還不斷從鴻海手裡搶下訂單、資金和新市場,越戰越強。

我們特別在高交會前,來到位於深圳龍崗區坪山的比亞迪總部,這裡離鴻海的龍華廠只有兩小時車程。龍崗對龍華,不僅是地名上的巧合,而王傳福「以郭台銘為師治郭台銘」的做法,讓兩家公司水火不容。

位於坪山的比亞迪總部,門口是一排長達三百公尺的比亞迪F0款汽車長龍,路上到處都是比亞迪最熱賣的F3。但當地計程車司機告誡,這些車千萬不能開到兩小時車程之外的龍華,因為比亞迪的車在龍華被列為不受歡迎車種。

兩家公司的樑子主要結在二○○五年,鴻海指控,四百名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轉投效比亞迪,同時帶走多份重要檔案,在比亞迪複製與富士康相似的生產流程。鴻海 因此向比亞迪索賠港幣五十一億,目前在審理中。(編按:挖角案部分,富士康年初告贏比亞迪,並有兩名跳槽比亞迪員工被定罪。)

對這個案件,鴻海發言人丁祈安表示,「在司法階段,我們不做任何評論,相信司法自有公理,」他話鋒一轉,強硬的說,「但是不管什麼神去投資,都不代表能洗刷他過去的所作所為。」對比亞迪的不滿,顯露無遺。

鴻 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集團,去年,鴻海營收高達新台幣一兆七千億元,比亞迪的營收人民幣二百一十二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六億元),只有鴻海營收的 十七分之一。更特別的是,四年前,這家公司最重要的業務,是生產電池,和鴻海以模具、精密製造的核心能耐,完全不同。



鴻海從連接器起家,逆向整合手機、筆記型電腦代工;比亞迪從直徑一釐米的玩具用鎳鎘電池起家,向上跨足手機和汽車製造,比亞迪雖後發制人,但王傳福認為,「關鍵只在你敢不敢攻!」

四年後的王傳福,逆向整合的策略,幾乎和郭台銘如出一轍。用郭台銘的方法打郭台銘,讓比亞迪不但提高了效率,更快速搶走鴻海大客戶諾基亞(Nokia)的大單。

現在的他,更自信比亞迪的技術實力已經超過鴻海富士康。「我們現在在整個技術上比它強,因為我的技術領域比它多得多,他僅僅是一個模具加一個EMS,我們有電池,有汽車。」王傳福說。

「他們就像十年前的鴻海,」對比亞迪、鴻海都十分熟悉的前花旗環球首席分析師、大洋集團首席財務長楊應超分析,「比執行力,比技術,鴻海有的,它都有,只是人更年輕。」

踩在巨人背上往上跳 聰明模仿,突破新力、豐田專利網

為什麼王傳福敢向郭台銘挑戰?科技出身的王傳福,二十六歲就坐上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副主任,因對技術的自信,他根本不屑一般企業所謂的「專利」,因此他總是不按牌理出牌。

比亞迪快速竄起,不得不提王傳福對付敵人的敵人學,也不能不提他與新力、鴻海,以及豐田汽車(Toyota)打過的三場戰役。

別人不敢挑戰新力,為何比亞迪挑戰新力成功?

你可能不知道,比亞迪在國外申請的專利並不多,截至十月九日為止,在美國專利庫中,比亞迪的專利數只有五件,他們憑什麼挑戰新力成功?事實上比亞迪的第一桶金,就是從新力、三洋(Sanyo)手中搶下的。

一般廠商不敢挑戰充電電池市場,因為要克服的不只是技術困難。即使生產成功,還要面對大廠的專利反撲,而在電池領域,日本公司早已布下了密密麻麻的專利防護網。

妙的是王傳福根本不當回事。在王傳福眼中,許多專利被他稱為惡心的技術,他認為,「一種新產品的開發,六○%來自公開文獻,三○%來自現成樣品,五%來自原材料,自身的研究實際上只有五%。」

也 因為本身懂得拆解技術,雖然二○○三年七月,新力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控告比亞迪,認為比亞迪侵害新力兩項在日本申請的專利權,要求禁止比亞迪電池在日本銷 售。但兩年後,日本知識產權高等裁判所正式判決新力敗訴(編按:第二次訴訟結果)。電池大廠三洋也曾在美國控告比亞迪侵權,最後也以和解收場,為什麼連新 力和三洋都奈何不了比亞迪?

新力申請的其實是壁壘性技術專利,這類技術都有一定的範圍。像新力控告的兩項專利技術,一項要求電池液容 量在○‧四毫升以上,比亞迪就把電池液容量控制在○‧四毫升內;另一項專利技術要求電池的金屬材料厚度控制在八十至二百五十毫米內,比亞迪就避開這個範 圍,重新設計規格略有不同的電池。但即使原理相同,在設計上避開對手的壁壘,侵權就不能成立。

王傳福看準,只要比亞迪能在原有的專利基礎上再改進,就算是自行研發的技術。靠這個方法,比亞迪不但突破新力的專利技術網,還在中國申請了大量專利,到十月九日為止,在中國已擁有九百九十五件專利。

挑戰新力成功後,比亞迪更大膽的挑戰日本的豐田汽車。

一家電池廠要如何挑戰汽車巨人?二○○三年時,王傳福購併秦川汽車,「電池大王要玩汽車廠」的消息,馬上在市場上引起一片譁然。連中國人都覺得王傳福要進軍汽車業的決定,大膽得不可思議。比亞迪股價馬上重挫二一%,沒人相信他能成功。

比亞迪同樣用迴避專利壁壘的方法,從豐田身上吸取製造汽車的技術。王傳福其實早就從汽車業過去的官司發現,如何規避侵權的方法。他發現,拷貝已經成熟的模式,其實才是進入市場最快的方法。像豐田就曾靠模仿福特(Ford)起家,「但拷貝要有智慧,」王傳福說。

他們破解豐田專利保護的方法,就是一條一條的檢視,分析對手的專利。如果一輛汽車的外觀專利有五幅照片,前面、後面、側面、正上方和斜上方,這五張照片全都一模一樣,那就可能侵權,但只要有一幅照片風格完全不同,其他的設計一樣就不算侵權,這是王傳福的思考邏輯。

人海戰術贏過機器人 全手工操作,良率竟達百分之百

除了拆解敵人技術,讓王傳福能快速封王外,王傳福還有一套非常特別的人海戰術。

王傳福透過拆解電池生產的流程發現,既然買不起自動化生產線,何不用人力組成生產線,用手工生產。

徽商的特點,血緣和族群關係特別明顯,甚至一位徽商到外地談生意,可以得到當地同鄉的免費接待,而且在離開時還可以得到盤纏。也是這種性格,王傳福大量進用農民工,取得人力的優勢。
舉個例子,以一條鎳鎘電池生產線為例,一項關鍵技術是要把正負極片貼在電池上。日本用機器人的技術手臂,王傳福就把整個鎳鎘電池生產,拆解成七十三個步 驟,做出一個夾板模具精確定位到毫米,卡住電芯,讓工人的手臂做到像是機器人手臂一樣,一點一點居然做到不良率不超過萬分之一。要買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成本 至少要人民幣一千萬元,但王傳福的人海戰術,不但克服技術困難,還讓成本最低到甚至只有對手的三成,用人手打敗機械手臂。

王傳福的軍團作戰法,是把一道步驟再分解成三個步驟,因此看起來多養了一倍多的人。好處是一旦員工穩定,良率幾乎百分百,另一方面,別的小廠接不下的單,他都能夠接。

不止用人怪招,王傳福對於高階主管的福利從不手軟。「王傳福十分大氣,挖角給的薪水可以是一倍、兩倍,再加上軟性訴求,中國人就是要幫中國人,挖人其實並不困難,」一位外資分析師說。鴻海控告比亞迪,就是因為比亞迪從鴻海富士康挖走了四百名員工。

像別人在招待客戶時,多半不招待經理級以下的一般員工,比亞迪卻瞭解基層人員才是關鍵,來者不拒。所以鴻海招待客戶一定要看發票,王傳福卻深知人性,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比亞迪甚至連設廠都緊釘著鴻海成本,鴻海在龍華設廠,比亞迪就在離龍華開車不到兩小時,更偏僻、成本更低的小鎮葵涌設廠。鴻海在捷克設廠,比亞迪就在更偏遠的羅馬尼亞去生產,想盡辦法,貼近鴻海的成本,也更接近客戶。

更讓郭台銘生氣的是,王傳福完全捉住手機廠怕鴻海獨大的心態,趁隙擠進產業鏈,他們從過去做手機電池的合作關係做基礎,說服諾基亞把CDMA手機代工訂單轉給比亞迪,「他們的特色就是使命必達,效率極高,」楊應超指出。
比亞迪有二十八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都負責一項關鍵零組件,像第三事業部主要負責機構件,第七事業部主要負責照相鏡頭。基本上,王傳福一定做關鍵零組件, 像汽車的大燈、底盤等,「不可思議的是,他們什麼都自己做,」一位產業界人士觀察。現在的比亞迪,已快速成為中國的鴻海。

也因為用人大膽,野心、雄心俱在,更讓他敢向如今營收規模大近十七倍的鴻海下挑戰書。

最大的敵人曾是朋友 沒讓鴻海購併,如今專挖鴻海牆腳

最 大的敵人也可能是最瞭解自己的朋友。其實,當年王傳福投資秦川汽車時,郭台銘曾表示有意入股,看好王傳福的汽車製造計畫;更早期,郭台銘甚至曾想購併比亞 迪。王傳福並曾到台灣鴻海拜訪郭台銘。王傳福對郭台銘為了拿到訂單,可以站在客戶門口做一些很卑微的事而敬重他。但郭台銘經常是談到一個問題就按一下電 話,讓守在門外的相關負責人進來彙報工作,最後所有被叫進來的人都畢恭畢敬的靠牆一字排開,這樣的霸氣讓王傳福覺得很不舒服。

反覆拆解各家大廠的精髓,目前比亞迪的策略、速度和執行力,都不輸給鴻海。加上超級熟悉鴻海戰法,讓鴻海就像是跟自己的影子打架。鴻海想擊敗比亞迪,已經不是靠精簡成本和法律戰,就能解決的問題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