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日星期五

目前国内券商投行部门竞争格局和薪酬

本文所指国内券商包括中金(CICC)以及具有A股市场全业务牌照的高盛高华和UBSS两家,不包括无法直接在A股承销IPO及增发业务的的外资投行。

一、券商总体格局
2005年底我国股市超级熊市探底,沪指直跌到900多点,到今天遥立5000点以上高位,进入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牛市行情。券商从2004-05年 的揭不开锅到现在闷声发大财,业绩好的惊人。《中国证券报》统计的2007年券商中期报表显示,可统计的52家券商全部盈利,合计净利润达到470.03 亿元,是去年同期净利润总和的5倍之多。净利润最多的三家券商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分别是42.08亿元、39.21亿元、31.35亿元, 申银万国、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及光大证券紧随其后,净利润也均超过20亿元。其中20家创新类券商盈利327.4亿元,占全部盈利的69.66%,平均每 家盈利16.37亿元;21家规范类券商盈利98.5亿元,占全部盈利的23.6%,平均每家盈利4.7亿元;其他类券商盈利总额38亿元,平均每家 3.4亿元。在仍然没有开放直投业务的情况下,券商的收入中,自营差价、经纪费用和投行承销收入仍是最大的三个板块,占到总收入的90%。
截至2007年8月底,历时两年多的券商综合治理基本结束,淘汰了20多家高风险券商。8月27日,最后一批创新类券商出炉,兴业证券等赶上了末班 车,创新类券商增至28家。而在此之前,证监会下发的《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指引(试行)》,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影响力,划分风 险控制类别,将证券公司分为A(AAA、AA、
)、B(BBB、BB、B)、C(CCC、CC、C)、D、E等5大类11个级别。在证监会最新券商分类监管评选中,共有17家券商被评为A类券商。其中 最高级别的AAA级空白,中金公司、国信证券2家被评为AA级,评为A级的券商共有15家,包括光大证券、东方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华泰证券、东海 证券、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国元证券和财通证券等。而在逐步开展的QDII审批中,除了几家大型基金公司,目前有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获得QDII资格,其 他符合条件的大券商也在申请中。
当前国内券商上市的仍属少数,仅有中信证券、宏源证券和海通证券(借壳)等几家,其他优质大券商如光大证券、招商证券、东方证券等也在紧锣密鼓筹备 上市,在2007年底有望看到新一批券商成功登陆A股。经过两年多的清理整顿,证监会鼓励一批券商做大做强,券商两极分化过程仍未结束。有分析认为,在国 内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会诞生一批航母级券商,它们将在以下三类券商中产生:第一类是具有强大股东背景持的大型券商,比如中央汇金公司控股的 银河证券及证监会嫡系的安信证券;第二类是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银行系券商,比如依托中信集团的中信证券、依托光大集团的光大证券;第三类是即将成为国内主 流券商之一的合资券商如高盛高华和UBSS等。

二、券商投行业务格局
目前国内券商在投行业务方面也呈现两极分化、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国内大企业海外上市,外资投行和中金占了主要份额,无论是H股还是在美国上市,其 他券商基本沾不上边。在国内A股市场上,大盘股被中金、中信、银河所主导,其他券商很难承销到大盘股,因为大盘股的项目承揽,往往需要动用到相当高级别的 政府关系,而广发、国信、光大和平安则在中小企业上市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就承销费用而言,上半年共有26家券商获得了IPO承销份额,但前10名券商的承销份额达到95.1%,其中前3家中金、中信和银河所占份额就超过了50%,行业强弱分化的态势十分明显。
根据2007年上半年中报,上半年国内券商投行业务中承销收入最高的仍是CICC,承销收入超过9亿,中金公司相比其他国内券商而言,更倾向于是纯粹意义上的投行,自营和经纪业务并非它的重点。中金高层的人脉众所周知,不必赘言。
承销收入排名第二的是银河证券,银河证券参与了中国人寿、交通银行、中国平安的主承销,光IPO承销就进账5.7亿元。
排在银河后面的是中信证券,承销收入约3.8亿。中信证券自从2002年底上市后,几年内从原来的二线券商突飞猛进成国内券商的老大。在中信高层强 大的人脉支撑下,国内A股上市的大盘股,中信几乎都要分一杯羹,在资本市场上翻江倒海。2002年中信证券上市价格4.5元,筹资额仅18亿,2007年 9月4日,中信证券增发3.34亿股,增发价格72.91元,筹资额超过200亿。在强大的人脉背景和资本实力支撑下,中信证券一系势力全面崛起,势不可 挡。
紧随其后的是广发证券,承销收入约3.4亿,排在第四位。广发证券老总被捕看起来并未影响其业绩,但广发借壳上市的事情却被一推再推。广发证券也是 近年从二线券商火箭般窜升,现在拥有50多个保荐人,是国内券商数量最多的。据未经证实的坊间传言,广证券出事跟中信证券在背后操作有关,真正的问题在于 中信意图控股广发,广发不从,可见中信的实力之强大实在让人瞠目结舌,不过广发的50多个保荐人确实让其他券商看着眼红。(此说仅供参考,本人不对真实性 负责,也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承销收入排在第五的是中银国际,承销收入约3.1亿。2007年上半年,中银国际承销兴业银行在上海上市,筹资额159.9亿。中银的承销费收入基本来自此单业务。
平安证券以约2.2亿的承销费用排在第六,国信证券约1.5亿的承销费排在第七,海通证券的承销费用也超过1亿。其他券商的承销费用均在1亿以下,不再赘言。
就IPO承销家数(均指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过会)和承销金额而言,上半年国信证券承销6家,排名第一;广发和平安证券承销5家,光大和中信证券 均过会4家(至2007年9月初,光大IPO和股票增发共过会8家),而据广发证券内部人士透露,截至2007年8月底,广发证券总共过会的已经达到19 家,还有很多项目在证监会等待发审委审核,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遥遥领先其他券商,广发证券的50多个保荐人不是白养的。
上半年券商投行业务的一个冷门是,去年还排名前三的国泰君安没有一个IPO过会,国泰君安的投行业务跌幅之快让人大跌眼镜,已经跌入了二线券商。大 盘股沾不到边,中小企业IPO仍不能和广发、国信、光大、平安比,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据未经证实的坊间传言,这是因为原来在国泰君安工作、具有强大政 府背景的某高层人员跳槽了。而原来也是一线券商的海通证券虽然成功借壳上市,但却创下了连续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掉5项目的尴尬记录,让人怀疑海通和证监会 的关系是否出了问题。以诡异的手法获得A股全业务牌照的高盛,上半年高盛高华和中信证券、银河证券联合承销了筹资额达388.7亿的中国平安,而高盛高华 操作的美的增发则被证监会否决,原因是认购合同价格8元与二级市场价格32元差别过大;UBSS则独家承销了西部矿业,是合资券商(除中金外)独立操作A 股IPO业务的第一单。
虽然前段时间有传言说,香港政府为了香港经济发展考虑,请求中央和相关部门延缓红筹股回归,但显然效果不佳。建设银行已经将材料报到证监会,即将回 归A股,中石油、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众多大盘红筹股也回归在即,这些大盘股回归A股,也大多被中金、中信、高盛高华和UBSS等瓜分。中金已经失去在国 内A股市场的独大地位,受到中信和合资券商高盛高华、UBSS的挑战。7月份有传言说,中金操作中石油回归的团队集体被瑞银挖走,但中金声明否认。中石油 回归A股,最终确定了中金、中信和瑞银证券联合承销。建设银行回归A股确定的主承销商则是中金、中信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由于信达证券仍在筹建中,信 达公司投行部负责此次承销。
上半年大盘股上市情况一览:
企业名称 保荐机构 筹资额(单位:亿)
交通银行 银河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 247
中远洋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 151
中信银行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 133
中国铝业 中信证券 82
中国平安 银河证券/中信证券/高盛高华 388.7
兴业银行 中银国际 159.9
中国人寿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银河证券 283

三 薪酬待遇
投行是很多人削尖了脑袋要进的行业,毕业生年起薪45万+RMB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行业,不过这主要指有数的几个华尔街投行:MS、GS、 JPM,DB,UBS,瑞士一波、贝尔斯登、美林以及花旗和汇丰的投行部门等。国内券商投行部要排除在外,它们跟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和欧洲投行在制度规范 性上差的太远,薪酬跟上述投行比起来也很难看。已经比较国际化的中金后面另说,中信亦然。
国内券商投行部门(不包括中金和中信)的员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人:保荐人、非保荐人的管理阶层和非保荐人的普通员工,这里的普通员工包括从最低级的Analyst到MD均属于同一类人,三种员工的待遇差别极大。管理阶层的薪水非我所能知道,在此仅说其他两类。
保荐人制度从2004年开始实施,凡是证券公司从业人员,均可参加保荐人考试。证券公司作为中介机构,承销企业IPO或者增发,每一项目的招股说明 书均需2名保荐人签字,有点类似审计师行业,每份审计报告均需2名注册会计师签字。所以券商从事投行业务,首先必须得确保自己公司里有一定数量的保荐人, 一个项目占用2个保荐人,而证监会规定,如果保荐人手头的项目没有完成,不得参与其他项目。证监会从事这个制度的一个目的,就是将券商投行业务的责任细化 到具体的保荐人身上,如果保荐人保荐的企业出现严重失职,保荐人可能被证监会谈话提醒甚至规定时间内不再接受该保荐人保荐的项目。这也在客观上强化了保荐 人的重要性,保荐人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券商里的优势团体。 现在国内券商里面,保荐人站在整个食物链的最上游,待遇都很高,国泰君安保荐人最高的达到12万/月,最低也有3万/月;光大证券保荐人的保底工资 是80万/年,这个数字算是中等水平。除了保底工资,保荐人还有签字费,如华泰证券保荐人IPO签字费35万,定向增发15万;此外保荐人参与的项目,当 然还有项目奖金,这个数字也是相当可观,几十万至上百万不等。各种收入加起来,大型券商的保荐人,岁入100万算是少的了。另外通过保荐人考试但尚未注册 成为保荐人的也归属保荐人一类,因为就目前形势而言,过会率比较高的券商,让保荐人注册成功还是比较容易的,只需其挂个项目主办人的名义,成功发行即可注 册。
和保荐人的高薪相比,非保荐人的普通员工的薪水就比较难看了。在维持保荐人的超高薪水之外,国内券商普遍存在一种压榨非保荐人普通员工的倾向。就毕 业生进入券商投行部门来说,第一年的工资都比较低。国泰君安和平安证券、光大证券均在约4000,银河约4500,其他大券商应该在这个水平左右浮动,超 过也不会太多,并且每升一级,工资的涨幅并不高,至于中小券商就惨不忍睹了。虽说早知道券商投行部员工的工资只是零花钱,主要靠项目奖金,并且远无法和外 资投行相比,但是确定知道这么低的基本工资之后我还是觉得吃惊。
就我了解的某在中小企业上市方面做得不错的A级券商而言(呃…知道我说的是哪家的,就不要说出来了),新员工每月基本工资约4000,效益工资每月 约3000,加起来每月税前约7000。年终和年中都有奖金,多少不等。如果通过保荐人考试,在尚未注册成保荐人的情况下,基本工资涨到8000,效益工 资涨到5000,共13000/月。
一般来说一个IPO或增发项目,项目小组也就三四个人。现在股市形势大好,很多企业希望上市,由于每个项目都要占用2个保荐人,在保荐人资源稀缺的 情况下,承销费在1000万以下的项目都往后排。在三四个人做一个项目的情况下,如果成功,除去公司拿走的大部分,剩下的每个人能够分到的奖金仍然非常可 观。举例而言,一个才来不到一年的员工,今年作为某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项目组成员(项目组主要就三个人),老总承诺年底能分到30万+,这还不算年中奖 金。另一个同样不到一年的员工,在没有做成IPO和增发项目的情况下(做了一个收费较低的改制项目),去年底分到15万,今年中8万,加上基本工资+效益 工资,粗略估算一年税前在30万+。因该部门的规定是,只要有一个项目成功,部门所有员工均有分红。
券商投行部门属于典型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类型。就我看来,在当前资本市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对于应届生来说,虽然基本工资不高,但加上奖 金,总收入仍然是其他行业不能相比的,甚至要高过顶尖外资咨询公司应届生第一年能拿到的薪水,而仅次于外资投行和PE,如麦肯锡analyst第一年工资 加奖金税前约22万。问题就在于,靠奖金是不稳定的,做成项目的情况下还行,如果部门一个项目也没做成,大家都只靠基本工资,非保荐人普通员工收入水平一 下子就跌落下来,很多行业薪水都可以超过券商投行部门不足5000的基本工资。
合资券商高盛高华和UBSS在薪酬上和纯粹的外资投行看齐,不在此列,中金亦然。中信目前的薪酬体系也向外资投行看齐,员工基本收入也是看级别,从 analyst-associate-vp-ed-md每级各有规定,保荐人除了拿签字费外,并无特殊之处,不像其他券商一样享有特权地位。据未经证实的 消息,应届生进入中信投行部门第一年起薪8500/月,高于国内其他券商,次于外资投行、合资券商和中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