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银行危机带来的净财政支出是非常巨大的,平均约占GDP的13.3%,平均来看,用于银行业资本重组的财政支出中,能恢复的比例只有 18%,而在危机开始的前4年中,真实GDP的损失平均达到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份刚刚公布的一份工作报告指出。
“这意味着,政府要想在任何资本重组中获利的可能性基本上微乎其微。”美林在总结IMF上述报告时表示。
“尽管该救市计划能够解燃眉之急,但这并不是一个能够彻底解决金融机构顽疾的方法。”标准普尔的最新报告称。
124起银行危机
这份名为《系统性银行危机:一个新数据库》的报告,主要针对1970-2007年的系统性银行危机进行研究,并总结了当时为解决危机而采取的政 策对策。报告详细披露了37个国家发生的4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中实行的危机遏制和危机解决政策的数据,另外还包括货币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数据,可谓目前 最全面的银行危机数据。
该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7年全球共发生了124起银行危机。其中,1990年代初期是银行危机的频发期,到1995年时发生了最多的13起,而最近几年,银行危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IMF指出,银行危机存在一定的共性。而这种共性或许可以为投资者理解当前的危机提供更好的角度。
比如,55%的银行危机都伴有货币危机;而很多银行危机都始于信贷扩张,该比例占到全部银行危机的30%,一般来说,危机发作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可达25%;而危机开始之前,宏观经济通常就已经转弱,财政赤字、经常性账户赤字、通货膨胀已经提前出现。
在危机的处理阶段,IMF认为,该阶段应该分成两段,首先是危机遏制阶段,最后才是危机解决阶段。
在危机遏制阶段中,通常的特征包括:71%的危机遏制中,都采用了大量的流动性支持,历史上最高的流动性支持数量惊人,达到了存款总量的28%!而在29%的案例中,都曾使用了一揽子担保政策来恢复信心,该政策的平均期限约为53个月。
银行危机的特点
在最后一步的危机解决阶段中,IMF概括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监管宽容延长,在此期间,银行被允许通过夸大自己的资本金来a避免贷款供应收缩带来的 损失,有67%的案例如此,而在35%的情况下,银行尽管技术上已经破产,但却不会被监管干预,在73%的情况下,谨慎监管的原则被放弃或者没有完全执 行。
“目前来看,监管宽容实际上是起到了反作用,因为银行会在政府未来开支中,冒更多的风险。”IMF指出。
另一特点是,在这一阶段,有86%的情况下,政府干预通常是以银行倒闭、国有化或者支持并购的形式进行;51%的情况下,危机都会经历向外国机 构出售资产的阶段;此时,越多的银行倒闭,就意味着财政成本越高;而一揽子担保计划,则有效的减少了银行倒闭的情况;48%的情况下,都曾成立了银行重组 机构;60%的情况下,都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不良资产;76%的情况下,银行都被政府重新调整资本金,主要是通过现金、政府债权或者次级债等方式进 行,而在资本重组中,通常都伴有约束性条款;平均来看,政府在资本重组中付出的成本约占到GDP的6%;从积极的方面看,资本充足减少了输出性亏损;危机 时期的货币政策一般都是中性的,而财政政策都是扩张性的;等等。
“最令投资者记忆深刻的要数1990年代的日本银行危机。”美林的日本首席经济学家Masa Kichikava最近在其报告中写道,目前的金融危机与1998-2001年日本发生的银行危机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1996年,日本也曾营救和处理 房地产贷款公司,1998年,一家大型证券公司倒闭,1999年很多大型日本银行开始入股证券公司,1999-2001年很多日本金融机构开始合并,而在 1997-2000年,日本的保险公司爆发危机,等等。
一切都十分相似。
“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次风暴的核心问题是证券化,而不是传统的银行贷款,这使得危机随着市场价格不断下跌而传播的比传统银行危机更快。”Masa Kichikava表示。
救市的后果
“美国的银行危机并非空前,也不会绝后。”美林表示。
上述研究数据已经表明,在银行危机中,政府的救市是一种耗资甚巨的行动,而尽管最近关于“美国财政部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是否可以被理解为政府替纳税人投资”的讨论看上去有些新意,但不幸的是,“政府要想在任何资本重组中获利的可能性基本上微乎其微”。
最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可以有助于减轻预算负担,因此成为过去解决银行危机的特征之一。”IMF的这一结论让很多美元投资者有些胆战心惊。
“可以回想一下,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解决的?基本上就是相当于把美元贬值了70%来解决的,这次7000亿美元恐怕也是差不 多。”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刘民告诉本报记者,估计这7000亿美元救市资金当中,不会仅仅是美国纳税人在承担,而是全世界纳税人在共同承担。
这几天,关于这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具体实施计划,争论不休。
除了这么庞大的资金将怎样支配的问题之外,“买单”的价格也是关键所在。
“决定这项提案能否最终成功实现保存金融行业信贷价值的目的的关键因素在于,财政部将用什么样的价格来购买这些资产,随着价格的不断波动,要定出购买价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标普称,“购买价应该根据最后可见的市场价,或者内在价值,或者在两者之间取值。”
标普指出,某些市场价格是因环境压力而迫切需要出卖资产时定出来的,因此,如果政府按照这个价格定价的话,那么部分金融机构将不得不由于处理这些不良按揭资产而产生创纪录的严重亏损,而这将“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从而破坏这项救市计划的初衷”。
标普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建议用一个接近持有到期价格的价格来买这些资产,而不采用当前廉价市场价格,“如果按照接近内在价值的价格定价,我们可以预计,将有很多金融机构会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来,这将对银行业来说是最有益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